▲黃伯云-采訪照
30年前,這位出身于湖南農民家庭的學者,毅然從“輪子上的國家”美國回到了當時私家車還很匱乏的中國,從此四輪變兩輪。回憶起當年,黃伯云絲毫不后悔,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情懷表露無遺,“國家在經濟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送我們出國,是想我們學成以后,能夠回國參與新中國建設。我所學的知識,恰是國家迫切需要的,能為祖國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黃伯云是中國材料科學領域的戰略科學家,他率領團隊歷時20年研制出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
▲黃伯云-出國臨行前與家人合影
“吃得苦,霸得蠻”
1969年,黃伯云從當時被稱為亞洲最好的礦冶學府——中南礦冶學院畢業,留校從事材料科學教學和科研工作。雖然正值“文革”時期,他卻心無旁騖,一心撲到教學和科研工作上。
1978年,黃伯云經歷了人生第一個重要轉折。他作為中南礦冶學院粉末冶金研究所教師,參加了全國首批公派留學人員統一考試,并最終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留學資格。
1980年,懷著極度的興奮和好奇的黃伯云在愛荷華州立大學開啟了他8年留美的學習和研究工作。那里冬天極端氣溫可達零下40攝氏度,他每天都要頂著刺骨的寒意,步行往返校舍和住處。路上實在冷得受不住了,便跑進路邊建筑里躲躲,等凍僵的身子回暖,再繼續趕路。
有一次圣誕夜,周圍的同事們都度假去了,黃伯云仍忙碌在實驗室里。午夜過后,系主任威爾德教授忽然因急事來到實驗室。當他看到整棟大樓只有黃伯云還在緊張工作時,為他的鉆研精神深深打動。
▲黃伯云-在美與家人合影
不久,黃伯云就以勤奮踏實的研究態度和出色卓著的研究成果讓導師刮目相看,導師當即決定給他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黃伯云用5年時間順利拿到了學位,之后又轉到田納西大學做了兩年博士后研究。
“壓力大”是他回憶起8年留學,最深刻的體會。壓力的來源,是對學習的緊迫感和對國家的使命感。“我們這批留學生,都是經過選拔的,當時在國內稱得上優秀。出國,都是希望能在各自領域有所建樹,所以對自己都有著嚴苛的標準。”
8年留學期間,他獲得過全額獎學金,發表過十多篇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論文,以卓越的學術科研實力在美國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站穩了腳跟,有美國公司曾向他拋出橄欖枝,開出年薪10萬美元和全家“綠卡”的優厚待遇。
▲黃伯云-留學時在圖書館照片
出國熱潮中逆流回國
在日益升溫的“出國熱潮”中,黃伯云卻做出了一個令常人難以理解的決定——歸國。1988年,黃伯云攜全家一起回到中南工業大學。黃伯云也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在美國完成碩士、博士、博士后學習研究工作的歸國留學人員。
當時,中美之間待遇可謂天壤之別。在中國,黃伯云的月工資只有100多元人民幣,而在美國是幾千美元。“那時中國經濟條件還不是很好,回國時我全家沒了戶口,全家需要重新辦理戶口,由于暫時無戶口證件,不能到糧店里買糧食,只能在學校周邊的自由市場買高價米吃。”
▲黃伯云-畢業照
對黃伯云來說,當時最大的現實問題是在美國已快念中學的女兒。回國之后女兒必須從學中文語法開始,重新適應國內的教育環境,女兒并不愿意回國,但在黃伯云的堅持下,女兒還是妥協了。
中國的科研條件和人才儲備自然與美國不可相比,黃伯云也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尷尬。當時他到有色總公司一個三級部門申請一個科研課題,“我說我是在美國讀完博士后回來的,希望得到資助。他們當時也不知道博士后是什么,就說好多博士都沒有得到資助,你是博士后,那就等在博士后面吧”。
▲黃伯云-在美留學與教授合影
二十年磨一劍
在中國落后的科研基礎上,黃伯云成功主持完成了“高性能粉末冶金飛機制動材料”等一系列重大課題。
緊接著,他又投入了高性能炭/炭復合航空制動材料制備技術的研究。這一材料主要用于制造飛機輪子內的航空剎車片,具有重量輕、耐高溫、壽命長等特點,制備難度非常大。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制備技術一直受到國外壟斷。
在飛機剎車片領域,那時中國只能生產金屬基剎車片,但隨著飛機的更新換代,金屬基剎車片早已不能滿足新的需求。在西方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開始使用炭/炭復合材料飛機剎車片。
這種材料耐高溫、摩擦性能好,而且質量很輕。與它相比,金屬基剎車片在技術和性能上落后了整整一代。如果沒有好的剎車片,飛機的起飛和降落都無法實現。
航空剎車片是飛機起落和滑行的重要部件,耗損大、進口價格高。為了解決“卡脖子”的隱患,攻克炭/炭材料的制備技術對于黃伯云甚至對整個國家發展而言,都是勢在必行、迫在眉睫。一年、兩年、五年……十年過去了,前路依然茫茫。“搞科研不可能沒有挫折和失敗。我干定了這個項目,即便將這條老命搭進去,也在所不惜。”
夏天,湖南長沙氣溫常在38-39℃,是名副其實的“火爐城市”。而真正的實驗爐,內部溫度超過1000℃,往往要把實驗室的溫度帶至45℃以上。舍不得用有限的經費買空調,黃伯云和課題組成員冒著酷暑堅持研究,實驗室熱得受不了,就到室外“涼快”一下。經費幾乎用完,尚有問題未徹底解決,他通宵達旦、帶病上陣,仍咬牙堅持。2002年,在團隊成員們齊心合力下,終于攻克了制備技術,從艱難和困境中掙扎著走出了一條與國外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這也使中國成為了繼英、法、美之后,第四個擁有自主生產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國家。
“十年磨一劍,可能還不行,有時候要‘磨’上二十年、三十年。”2005年,黃伯云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這背后是他和課題組60多名成員,20年、7000多個日夜的不懈努力,亦是他們經歷了一次次失敗又不服輸地一次次重來的決心。
▲黃伯云-回國后工作照
從未停下科研腳步
“這個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著溫潤如玉的性格,淵博寬厚,抱定赤子之心;靜能寒窗苦守,動能點石成金。他是個值得尊敬的長者,艱難困苦,玉汝以成,三萬里回國路,二十年礪劍心,大哉黃伯云!”2005年,央視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這樣形容他。
2017年5月,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實現了中華民族幾代人的夢想。作為C919機輪剎車系統研發者,黃伯云驕傲地將具有自主制備技術知識產權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運用在剎車片上。在推進成果轉化的過程中,炭/炭材料不斷開辟新的應用領域,范圍擴展至太陽能產業保溫材料、化工產業發熱體等各個方面。
▲黃伯云-肖像照
多年來,黃伯云從未停下科研的腳步。在為國家的重大工程解決了產業急需后,他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新的探索:在炭/炭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研制新一代的耐高溫的材料。
2017年6月,在大量實驗后,黃伯云帶領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的耐3000℃燒蝕的陶瓷涂層及其復合材料,這一發現為未來一代高超聲速飛行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研究成果一經《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3天內下載量就突破5000次,而同日刊出其余文章下載量僅為300-900次。這一消息引起了世界各國同行的高度重視。
從中南礦冶學院,到中南工業大學,中南大學幾經易名,已過古稀之年的黃伯云在此工作了近半個世紀,可謂功成名就。如今已經卸下校長職務的他常常到此走走,這里有他無悔的歲月。
▲黃伯云-座右銘
參考資料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