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前階段的中國制藥產業,me-too已經可以稱為“容易復制的技術性工作”。
2010年左右開始的第二波海歸創業潮帶來biotech的百花齊放、以藥明康德為代表的CRO/CDMO配套產業達到成熟水平,一級市場資金的追捧以及二級市場變現渠道的逐步通暢,造就了創新藥產業空前的繁榮。
但是,深究起來,目前上市的甚至在研的創新藥,絕大多數都是me too類創新藥,靶點相同,適應癥和療效都基本相同,只是結構有所不同。
甚至有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很多所謂新藥研發企業的核心工作內容,不是如何發現更加有效的分子,而是聚焦研究已上市的藥物,試圖對分子結構進行微小的改造、加減基團,使得在不明顯降低療效的前提下,有效地規避開專利限制,讓“別人的創新藥”成為“我的創新藥”。
藥物快速啟動臨床試驗,公司快速啟動IPO,快速變現,團隊開心,資本滿意,"me too"模式譜寫了一個又一個“新藥”傳奇和資本神話。
當然,“me too”這件事情有著其合理之處,也有可觀的經濟效益。
一方面,不是所有團隊一下子有能力做到絕對創新的“First in Class”,做幾款"me-too"藥物作為過渡,既能對望眼欲穿的投資人有個交待,又能鍛煉能力、養活團隊,這件事情無可厚非。
另一方面,國外大廠的“First in Class”新藥實在太貴了,電影《我不是藥神》非常生動地演繹了“有藥救命、無錢買藥”的慘痛。但是有了國產“me-too”的有效的制衡和競爭之后,這一現象將得到極大的改善。
例如現在國內的PD-1定價就是全球最低的,已經到了大部分患者有能力承擔的水平,甚至還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而在沒有能力研發PD-1藥物的國家,《我不是藥神》里的故事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是故事,這些國家的病人仍然面臨著O藥和K藥的予取予求。
但是,當我們看到國內至少有超過100家公司在搞PD-1,還有另外100家公司在搞CAR-T,這件事情一定是出了問題。
原因無他:"me-too"先行者的榜樣效應和財富效應吸引了無數的追隨者,各種土生土長或者海外歸來的biotech團隊,和有著強烈套利需求的資本一拍即合,互相給對方催眠和畫大餅,催生了雨后春筍般的"me-too"藥物項目。
海量的資金被浪費還是小事,至少這些資金培育了成熟的CRO產業,對于整個行業還算有歪打正著的貢獻。
最為可惜的是寶貴的臨床資源被占用,有限的病人遭到無數雷同的臨床試驗項目的哄搶,甚至本身不具備判斷能力的病人被說服進入最終是"me-worse"藥物的臨床試驗,反而耽誤了有效的治療。
2021年7月2日,CDE發布了《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的征求意見稿。
該文件有28頁,以非常鮮明的語言明確提出:
新藥研發應以為患者提供更優的治療選擇為最高目標, 當選擇非最優的治療作為對照時, 即使臨床試驗達到預設研究目標, 也無法說明試驗藥物可滿足臨床中患者的實際需要, 或無法證明該藥物對患者的價值。
意思非常明確:以后要申報臨床試驗,要在現有治療方案中選擇最能打的那個去對比,技巧性地選擇一個治療方案作為對比,以求做出有效,這種“偷雞”式的玩法未來行不通了。
比如說,某藥企想做PD-1在某個適應癥上的臨床試驗,如果恒瑞或者百濟神州的PD-1已經在這個適應癥獲批,那請你在臨床試驗頭對頭打敗目前已經獲批的最好品種,否則上市免談。
對于me-too藥物的影響在哪里?
如果真正有實力,能做到"me-better",仍然有生存的空間。
如果是投機為主的"me-worse"藥物,基本就沒有上市的可能了。
原文:醫藥投資部落(ID:mdinvest)新政來襲!“me-too”藥物或將迎來生死考驗!https://mp.weixin.qq.com/s/UBeGhX8tz1CB29uhKDaBDg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