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近日,湖南大學何清教授課題組報道了一種基于離散型共價有機超蕃籠(NAS-HBA,圖1c)的非多孔非晶態(“雙非”)超吸附材料(NAS)。該材料通過二球配位協同作用,實現了對線性二鹵化亞金的超高效、超高選擇性分離。與傳統的多孔吸附劑相比,NAS-HBA的金吸附容量高達2750 mg g-1,即使在強酸性環境(pH 1-11,35.5wt%的濃鹽酸)及高濃度干擾離子的存在下,仍能保持優異的吸附性能。此外,NAS-HBA可高效且高選擇性地從實際樣品(如電子廢棄物、礦石原液、河水和海水)中吸附線性二鹵化亞金,通過處理后,所回收黃金的純度超過99%。該材料還具備良好的可回收性和可重復使用性,進一步彰顯了其在實際應用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巨大潛力。
當使用NAS–HBA的氯仿溶液對NaAuBr4進行固液萃取時,成功獲得了主客體復合物的單晶結構。單晶解析結果表明,NAS–HBA通過二球配位模式結合線性AuBr2?分子(圖2a),而其內部空腔則完全被Br?· 2H2O復合物占據。在該結構中,每個NAS–HBA分子可直接與四個線性AuBr2?單元相互作用(圖2b),而每個AuBr2?則通過多達16重氫鍵穩定在四個NAS–HBA分子之間(圖2c)。這種有序的分子間相互作用最終構筑了一個AuBr2?介導的三維超分子有機框架(3D-SOF)(圖2d)。與更穩定的平面型AuBr4?物種相比,線性AuBr2?的穩定性較差,因此能夠成功捕獲AuBr??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同時也進一步驗證了NAS–HBA在黃金分離與回收中的獨特機理。
在吸附實驗中,將4.0mg NAS–HBA浸入4mL NaAuBr4水溶液(20 ppm)中攪拌,僅2分鐘金(Ⅲ)的去除率高達99.9%(圖3a)。這一結果證明了NAS–HBA作為“雙非”超吸附劑(NAS) 具有卓越的吸附性能和快速動力學特性。吸附后,通過過濾收集復合物,SEM-EDS 結果顯示金元素在復合物中均勻分布(圖3b)。XPS結果顯示,吸附1min后,復合物中的金主要以Au(Ⅰ)形式存在,同時伴有少量Au(Ⅲ),隨吸附時間的延長,Au(Ⅰ)逐漸被還原成Au(0) (圖3c)。進一步采用離子色譜檢測水溶液中的成分變化,發現在吸附的第一分鐘內,溶液中溴離子濃度逐漸升高(圖3d)。UV–vis光譜表明,吸附后的溶液中產生了Br3? 物種(圖3e)。此外,吸附后復合物的XPS和拉曼光譜分析進一步驗證了Br3?以及AuBr2?物種的形成 (圖3f-g)。這些結果共同表明,在水溶液中吸附NaAuBr4的過程中,AuBr4?首先通過平衡反應:AuBr4??AuBr2?+Br2發生部分分解,產生微量的AuBr2?和Br2,其中AuBr2?被NAS–HBA通過二球配位協同作用吸附到固體中,與此同時,Br2繼續與水溶液發生反應:H2O + Br2 ? HBr + HBrO,導致溶液pH降低,生成的Br?進一步與Br2反應生成Br3?。而在復合物中的 AuBr2? 物種則會進一步發生歧化反應:3AuBr2? ?AuBr4? +2Au(0)+2Br? 生成0價和三價金,推動整個吸附進行下一個循環,最終實現幾乎完全清除金(圖3h)。
吸附實驗結果表明,NAS–HBA對AuBr4?或AuCl4? 具有較快的吸附動力學(圖4a),其最大吸附容量高達2750 mg g-1(圖4b)。此外,該材料在pH 1-11范圍內以及35.5 wt%濃鹽酸條件下均表現出優異的耐受性(圖4c)。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強酸性環境中,NAS–HBA仍保持較高的吸附金能力,約821 mg g-1(圖4d)。之后,進一步研究了競爭離子對NAS–HBA吸附金的影響。隨著溶液pH的降低,NAS–HBA的選擇性逐漸升高,并在 pH = 1 時表現出超高選擇性及優異的金清除能力(圖4e)。在 2 M 酸性溶液中,即使競爭陽離子或常見陰離子的濃度超過金離子 200 倍,NAS–HBA仍能維持顯著的選擇性(圖4f-g)。其吸附性能可與目前報道的多孔 MOFs、COFs 和 POPs 材料相媲美。此外,循環回收實驗表明,NAS–HBA可通過硫脲和 K2CO3溶液實現再生與金的釋放。經過 30 次循環,吸附性能未發生明顯下降(圖4h)。回收的NAS–HBA通過1H核磁共振和紅外光譜分析驗證了其結構的完整性 (圖4i)。這些結果充分證明 NAS–HBA 具備優異的穩定性和高效性,使其成為從復雜基質中提取黃金的極具潛力的候選材料。
為了驗證NAS–HBA在金分離中的實際應用價值,對其在多種真實體系中的吸附性能進行了研究。實驗對象包括金催化實驗室的催化廢水、計算機 AMD CPU、移動電話 PCB、礦石浸出液、湘江水及黃海水。結果表明,NAS–HBA 在所有體系中均表現出卓越的金選擇性和高效去除能力(圖5a-f)。此外,在金含量較高的手機印刷電路板(PCB)上進行了放大吸附實驗。通過簡單處理,成功回收 32 mg 純度達 23.8K 的黃金(圖 5g–i),進一步凸顯了 NAS–HBA 在資源回收領域的可擴展性及環保應用潛力。
總結
總之,本文報道了一種一種超蕃基“雙非”超吸附材料(NAS–HBA),其通過二球配位的模型高效捕獲線性AuBr2?或AuCl2?。NAS–HBA在復雜水生環境中表現出卓越的超痕量金選擇性吸附能力,具有較大的吸附容量(2750mg g?1)、快速吸附動力學(40 s)、顯著的選擇性(> 99%)、優異的可循環回收性能(30次)和優異的pH耐受性。與傳統多孔吸附劑相比,該材料在多種實際應用中展現出更優的性能,驗證了其可擴展性及環境可持續性,為高效黃金回收提供了新的策略。
作者簡介
何清,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湖湘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創新人才。2010年7月于湖南師范大學制藥工程系獲學士學位;2015年7月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得理學博士學位;2015年7月–2019年3月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化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導師為Jonathan L. Sessler教授);2019年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青年項目回國工作,任湖南大學化學系教授。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等多項課題。主要研究方向為超分子化學和新型功能材料,包括分子籠化學(超蕃化學與塔籠化學)、新型非共價相互作用力、先進超分子材料(非多孔非晶態超吸附材料、超分子離子傳導膜)和超分子分離技術。在Sci. Adv.、Nat. Commun.、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Sci.、Adv. Energy Mater.、Chem. Rev.、Chem. Soc. Rev.、Acc. Chem. Res.、Coordin. Chem. Rev.、CCS Chem.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申請/授權專利8項。榮獲2025年度“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國際學術獎。目前擔任《四面體》(Tetrahedron)和《四面體快報》(Tetrahedron Letters)青年編委、《Tetrahedron Chem》客座編輯。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