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全國重點實驗室】吉林大學 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
來源:化學加公眾號 2025-03-08
導讀:自2022年以來,全國已經完成醫藥、能源、工程等多個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2025年以來多個化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相繼完成重組更名,化學加特別整理匯總化學相關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供大家參考。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建有兩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全國重點實驗室、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

一、實驗室簡介
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前身是1978年由唐敖慶院士創建的“吉林大學結構化學研究室”,1991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分子光譜與分子結構教育部開放研究實驗室”,2001年更名為“超分子結構與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6年申請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2007年由國家科技部批準建設,2010年通過驗收。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段雪教授,實驗室主任為孫俊奇教授。實驗室結合國家需求和現有條件,定位于基礎研究,研究成果向高新技術輻射。圍繞超分子化學發展方向和趨勢,實驗室側重在合成新的組裝材料,發展新的組裝方法。實驗室從復雜超分子體系的研究入手,開發超分子組裝體的光電和生物功能,注重自組裝和自組裝過程的研究,確立了“超分子組裝過程與機制”、“超分子光電功能材料”、“生物與醫用超分子材料”、“可持續發展超分子材料”和“超分子識別與傳感材料”為主要研究方向。實驗室作為國家級創新研究平臺,已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并取得了矚目的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教育部與吉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8項,近五年實驗室發表論文1613篇,授權專利281項(含美國專利4項,歐洲專利1項)。實驗室依托吉林大學化學學科(國家級“雙一流”建設學科),匯聚了一批具有化學、材料科學、生物學、藥學、臨床醫學等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研究人員,現有固定人員113人,其中研究人員96人,技術人員13人,管理人員4人?,F有各類“國字號”人才共計52人次(44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位、外聘杰出教授3位、國家級特聘教授1位、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位、教育部特聘教授6位、國家級“四青人才”25位。另有吉林省“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4位、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11位。組建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1個。
實驗室擁有超過10000平方米的實驗場地和總價值超過2.1億元的儀器設備。建設的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擁有各類大型精密科研儀器設備70臺套,包括理化分析類設備44臺(譜學表征、結構表征、顯微成像、通用性能檢測)、試制工程類設備10臺、物理機械類設備10臺、化學生物學類設備6臺。已具備良好的運行條件,促進了實驗室以開放課題等形式面向國內外開放。實驗室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超分子科學領域優秀人才,包括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2名,現有600余名博士生、碩士生、博士后在室內工作。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室將持續開展創新性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高起點超分子化學研究人才和學術帶頭人,使實驗室成為重要的科學研究基地、學術交流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為科學技術發展、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的前身是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始建于1952年,由老一代化學家蔡鎦生院士、唐敖慶院士、關實之教授、陶慰孫教授等人親手創建。2000年6月,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合并,組建成立了新的吉林大學。次年5月,新吉林大學進行院系整合,由來自五所大學化學學科的師生員工組成了化學學院。2018年11月,理論化學研究所并入化學學院。在七十余年教學與科研的實踐中,吉林大學化學學院逐步形成了群體協作的團隊作風,求實創新的工作理念,腳踏實地的科學精神和珍惜學院集體榮譽的優良傳統?;瘜W學院師資力量強大,教學與科研設施先進,在國內外享有良好的聲譽和較高的學術地位,目前已成為我國化學高級人才培養基地與科學研究中心。化學學院現有專職教師325人(博士生導師164人),在校本科生1185人,研究生2016人。設有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化學、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5個本科專業,化學、材料與化工共2個碩士專業,以及化學、材料與化工共2個博士專業。化學學院是我國首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在教育部全國學科評估中,2007年吉林大學化學學科被評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012年吉林大學化學學科排名第四;2017年吉林大學化學學科被評為A級學科,并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2025年1月科睿唯安最新發布的全球ESI化學學科排名中,吉林大學位列第18位,進入ESI前萬分之一學科;2024年發布的自然指數顯示化學學科排在全球第11位。化學學院建有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全國重點實驗室、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納微構筑化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高性能聚合物合成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長春化學研究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特種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有機聚合物光電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特種工程塑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結構化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未來科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國家和部委科研平臺。學院還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化學學院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現有各類“國字號”人才共計90余人次,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5位,外聘杰出教授8位,國家級特聘教授2位、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2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位、教育部特聘教授8位、國家級教學名師1位、國家級“四青人才”47人次。另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3個。在1998、1999和2004年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教學評估中,化學專業連續三次被評為優秀人才培養基地,多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化學學院提倡教研相長,在培養大批國家需求人才的同時還承擔著重要的國家和省部級研究課題,包括“973”“863”、國家攻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等,取得了大量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在量子化學計算與高分子統計理論,微孔晶體的定向合成與分子工程學研究,無機功能材料的水熱合成化學,超分子結構與材料研究,耐高溫特種工程塑料等領域的研究具有鮮明特色和創新性,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以及省部級成果獎等,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也不斷上升。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成果顯著,目前已實現了科學儀器的批量生產及科技成果的國際合作與轉讓。化學學院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化學學院有多位知名教授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邀請報告,在多種國際學術雜志和國際學術機構中任職,并成功主辦了多次國際學術會議。化學學院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西班牙、日本、法國、韓國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著名大學始終保持著廣泛的聯系與合作。化學學院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倡德才兼備,不僅樹立勤奮好學、嚴謹創新的優良學風激勵學生奮進,同時還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生活陶冶學生情操。為鼓勵學生爭優創先,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學院設立了多種獎、助學金。近幾年,化學學院69%以上的本科畢業生被保送或考取國內外大學的研究生進一步學習和深造,其他的多就業于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科技公司、國內外企業和國家機關等單位。學院鼓勵研究生直接參與國際前沿課題的研究,使其在科學作風、學術思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養和鍛煉。同時通過舉辦博士生學術論壇和組織參加國內外的學術會議等,使研究生在知識面和科學視野等方面得到進一步拓展,提高國際競爭力。化學學院的畢業生以其基礎牢、素質高、創新能力強而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七十余載,化學學院上下同心,勵精圖治,團結、求實、向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科的發展水平已處于國內一流化學學科的行列。如今,化學學院這個大家庭正在博采眾長,廣納賢良,以勃發的生機,闊步向前,為早日躋身于世界一流化學學科前列而不懈奮斗!(數據截止日期:2025年2月)
https://supramol.jlu.edu.cn/index.htm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