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驗室簡介
天然產物化學全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是在原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整合組建,實驗室曾用名應用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計委1985年首批籌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是引領我國有機化學、天然產物化學研究和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戰略科技力量。
實驗室自成立以來,四代人接續努力,扎根西部、培育人才、勇擔重任、服務社會,形成了天然有機化學、有機合成化學和物理有機化學三個學科高峰,打造了天然產物“發現—合成—構效闡明”全鏈條研究體系。建成了以“一帶一路”沿線特色藥用資源為主體、國內高校最大的天然產物分子實體庫;發展了化學鍵重組構建新方法,合成了系列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復雜天然產物;發展了動態共價化學,實現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尺寸共價有機框架單晶的構筑。實驗室共獲得9項國家級獎勵,承擔國家各類科技任務千余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批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連續獲得三期資助)、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等。
實驗室始終把培育創新型人才作為目標。實驗室出版了《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立體選擇有機合成》、《二維核磁共振簡明原理及圖譜解析》等國家規劃教材,培養了包括7名兩院院士在內的有機化學科學領軍人才,為國內外醫藥和化工行業輸送了大量專業技術領軍人才和業界翹楚。(厲害了,一門八院士 ——記自強不息的蘭州大學化學學科)
新時代,實驗室堅持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為導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天然產物化學前沿,針對活性天然產物來源稀缺、合成挑戰及作用機制不明等瓶頸問題,以天然產物“發現→合成→構效闡明→新藥創制”為任務鏈,傳承優勢、交叉融合、協同創新:創建天然產物發現新范式,高效獲取活性天然產物;發展標識性合成策略與方法,實現復雜天然產物的高效宏量合成;結合人工智能,建立天然產物“來源-結構-功能”多維知識庫,揭示天然產物的分子結構與生理功能的關聯;為新藥研發提供關鍵物質、創新技術和核心信息,以基礎研究夯實我國創新藥發展根基。
實驗室植根有機化學優勢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化學、生物、藥學、醫學、信息、數學等學科的優秀人才及先進平臺。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14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各類國家級人才37人。基于實驗室在磁共振方面的傳統優勢,牽頭成立了蘭州磁共振中心,并與藥物化學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學中心、蘭州大學電鏡中心、超算中心、生物及醫藥特色平臺等系統集成,建成了特色鮮明的天然產物結構表征與功能評價系統。在縱深基礎科學研究的同時,實驗室也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于2016年牽頭成立了蘭州大學白銀技術產業研究院,為實驗室研究成果轉化、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平臺。
在新的歷史時期,實驗室肩負“基于天然產物的新藥研發”使命,深入開展活性天然產物的發現、合成、結構優化、構效關系、功能應用的全鏈條創新研究,助推國家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打造引領國際天然產物化學研究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二、重組前國重室領導
實驗室主任:王為
三、學術委員會
天然產物化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名單(待公示)
四、研究隊伍
天然產物化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現有教師127人,其中院士5名,長江學者4人,杰青7人,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國家有關人才計劃1人,青年長江學者5人,優青6人,國家有關人才青年項目7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其中教授93人,青年教授1人,副教授24人,講師3人,青年研究員6人。
五、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原化學系)的前身是1946年秋成立的國立蘭州大學化學系。當時,一批留學回國知名專家(張懷樸、袁翰青、常麟定、戈福祥、方乘、左宗杞、陳時偉、王雒文等)組成的先驅者,為化學系的崛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程溥、韋鏡權、劉有成、朱子清、黃文魁、陳耀祖等近百名專家學者,或留學回國,或支援大西北,陸續來到了蘭州大學,為化學學科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954年,化學系開始招收培養研究生。1957年以后受政治運動影響,化學系各項工作受到沖擊,但是仍然有一批教師堅持奮戰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為后來化學學科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76年以后,科學的春天給化學系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國家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相繼成立了蘭州大學有機化學研究所(1978年)、分析測試中心(1982年)、應用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1986年),2003年更名為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1998年7月,在原化學系的基礎上組建化學化工學院。
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歷經七十余載建設與發展,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懷與支持下,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奮斗,已經形成了實力雄厚、作風過硬的教學和科研集體,并以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創造高水平的成果享譽海內外,成為國家布局在西部地區化學化工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近年來,學院按照“優勢帶動、交叉融合、頂天立地”的發展理念,逐步形成了以院士為學科帶頭人的三大研究方向群;即:依托有機化學學科,形成“功能分子”研究方向群;依托無機化學學科,形成“稀土化學”研究方向群;依托物理化學學科,形成“能源與催化”研究方向群。通過三大研究方向群的組建,蘭大化學學科優勢更加突出、布局更加優化、交叉更加融合。2017年9月,蘭大化學學科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同年,蘭大化學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這標志著,蘭大化學學科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截至2024年8月,學院有專任教師:177人,博士生導師68人,教授94人,副教授59人,講師24人。學院堅持立德樹人的核心地位,堅守“為黨育人”之初心,牢記“為國育才”之使命,不斷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才培養平臺,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人才。
學科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凝練重點研究方向,深入開展有組織的科研,高質量科研成果不斷產出。近年來,學科集中優勢資源攻關原創性引領性科技,先后產出多項創新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全國科學大會獎9項;省部級科研獎勵6項;完成各類科研項目58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科技部重點項目157項(包括重大項目1項,重大項目子課題2項,杰出青年基金項目2項,重點項目5項,優秀青年項目基金項目3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省市級項目47項、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 154項、橫向課題222項(到賬經費1.189億元)、授權專利172項;發表各類研究論文2780篇,其中SCI收錄論文占95%。目前在研的科研項目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7項(包括創新群體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重點專項1項,重大研究計劃3項,重點項目3項,聯合基金1項,杰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優秀青年基金項目1項)、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2項、省市級項目34項、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32項、橫向課題103項。
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現有化學、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和能源化學工程4個本科專業,擁有化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化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化學創新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化學化工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化學萃英班)和“基礎學科改革試點”(化學強基班)。學院十分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過程的質量保障機制建設,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基礎課教學“四大臺柱”,到八十年代率先試點的基礎課“雙語教學”,從1998年大學化學教學實驗中心成立,到直屬學院的課程組成立,學院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無不走在全國前列。2000年以來,學院獲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全國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二等獎1項,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1項,甘肅省教學成果獎7項。出版教材30部,電子課件3套。
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有各類實驗用房30000平方米,其中教學實驗室面積達6000平方米?;瘜W文獻資料樓1000平方米,日常陳列外文期刊700多種10萬多冊,中文期刊400多種1.2萬冊,圖書約4萬冊,學位論文約1000多冊,教科書13萬余冊。40萬元以上儀器57臺,儀器總值1.4億元。教學科研條件達到國內高校同類學科的先進水平。近年來,學院共主辦國際學術會議50余次,主辦國內學術會議近100余場,出席國際學術會議超過3800人次,出席國內學術會議3200人次,提交各類學術會議論文3470多篇。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