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驗室簡介
二、現任領導
室主任:卿鳳翎
室副主任:胡金波、張新剛、楊軍、聶教榮
三、第四屆學術委員會
四、學術帶頭人
五、歷史沿革
有機氟化學從誕生起一直和社會需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社會對有機氟化合物和含氟材料的需求推動了有機氟化學學科的發展。我國有機氟化學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當時為了滿足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提出了任務帶科學的口號。20世紀70年代末僅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才真正意義上開始進行有機氟化學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經過前后三代人40余年的奮斗,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已經成為國內有機氟化學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國內獨一無二的氟化學研究隊伍。上海有機所的氟化學研究被國外學者稱為“上海氟化學”。
我國是一個“氟”大國,瑩石(CaF2)的儲量占世界的1/3,是世界上瑩石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近年來,國家考慮到瑩石是戰略物質,對它的出口進行了限制。目前,我國大部分氟產品生產企業沒有研發隊伍,一些技術含量高的含氟材料需從國外進口。
為了充分利用我國的氟資源,促進我國的氟化學研究和氟化學工業的國家競爭力,為我國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所需的含氟化學品和和含氟材料提供技術源泉,同時整合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有機氟化學研究力量,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自籌經費于1998年6月建立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有機氟化學開放實驗室”。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一直將有機氟化學和含氟材料作為所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上海有機所二期創新的六大項目中,其中二項是有機氟化學和含氟材料的研究課題。同時,有機氟化學的研究已滲透到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主要學科中(如:生命有機、有機合成和金屬有機等)。根據中國科學院新時期的辦院方針和學科布局,以及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有機氟化學的研究基礎和隊伍,中國科學院于2002年12月批準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在全國化學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中,被評為良好。
六、研究方向
方向一、氟氮化學基礎理論與方法:
擬圍繞先進氟氮材料創制中的重要科學問題,發展C-F鍵、C-N鍵和F-N鍵構筑的新反應和氟氮單體參與C-C鍵可控連續構筑的新策略。針對目前氟化反應(形成C-F、F-N鍵)和硝化反應(形成C-N鍵)采用高危險化學原料(如 F2、混酸等高腐蝕、高易爆性化學原料),存在安全系數低、結構可控性差、環境污染環境等嚴重挑戰,探索突破傳統C-F、C-N和N-F等化學鍵形成/斷裂的變革性方法和理論,以廉價、安全的無機氟鹽、氨氣或氮氣為氟氮源,通過金屬催化(通過形成高活性金屬氟化物和氮化物等)和生物催化等方法,結合電化學、光化學和流動化學等技術,發展有機分子精準氟化、氮化及同時引入氟和氮原子的新反應和理論,從而為含氮功能材料和含氟單體提供高效和安全的合成方法。探索氟氮材料分子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系,為先進氟氮材料的理性設計、精準合成和高效快速創制提供重要理論基礎和方法。同時,結合計算化學、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研究含氟、含氮和含氟氮等分子結構與氟氮材料獨特性能之間的關系,發展氟氮材料信息學和基因組學,為新一代氟氮材料的定向設計奠定科學基礎。
基于提升含氟材料耐極端條件能力和拓展新功能的科學目標,發展耐極端環境、不可替代的有機氟材料,滿足國家戰略需求,解決我國國防安全領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卡脖子”問題;發展自主品牌新結構新功能氟材料,形成完備的氟材料體系,實現氟材料的自主原創和跨代發展;針對目前有機氟材料主要通過四氟乙烯與其他單體的自由基聚合反應來合成,存在易爆和聚合物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不可控等挑戰,發展變革性的高分子有機氟材料創制方式,一是研究含氟單體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光控聚合、金屬配位聚合、連續流反應等技術,實現含氟單體的高效和可控聚合,為有機氟材料的安全可控性創制提供新方法;二是研究碳氫聚合物C-H鍵的高選擇性氟化和金屬二氟卡賓氟烷基鏈增長反應。通過這些通過變革性氟化方法和聚合反應,精準創制出環境友好、結構新穎、分子量可控、結構新穎、常規方法難以合成的新功能有機氟材料,引領國際氟材料的發展。
基于提升含氮高能材料在鈍感基礎上的釋能威力的科學目標,開展如下二方面研究。一是含氮骨架的構建方法和含能衍生化方法研究:在已有含氮骨架環化前體中預先引入含能衍生化官能團;發展新型連環含氮骨架并對含氮骨架進行含能衍生化修飾。二是含氮高能材料聚集態結構與功能關系研究:基于含氮高能材料的能量特性與感度與材料的分子結構和聚集態結構緊密相關,擬研究含氮高能分子非共價鍵作用機制、軟孔超分子組裝體對含氮高能分子的包埋與性能控制、共晶含氮高能材料結構與空間堆積方式對感度的作用機理,從而解決含氮高能材料能量與安全矛盾的問題。創制新型能量釋放調控材料,能量調控材料是實現含能材料應用和實戰化的關鍵,國外對此秘而不宣。針對戰略武器用高能炸藥對環境強適應性及鈍感的要求以及高能固體推進劑穩定燃燒的兩個核心問題,開展相應的高能炸藥用界面增強及降感材料和高能固體推進劑用燃燒調控材料的創制,實現含氮高能材料體系的創新,為含氮高能材料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發展戰略含氮高能材料的低成本關鍵技術,滿足國家緊迫的戰略需求;通過變革式創新理念,形成顛覆性高能材料,引領國際含氮高能材料的發展。
擬基于發揮含氟材料耐極端條件和含氮材料瞬間釋放巨大能量的協同特性,發展新一代新結構新功能的先進氟氮材料,變革特種功能材料的創制,驅動我國戰略戰術武器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主要聚焦高能固體推進劑比沖跨代提升的氟氮高能材料。含能材料主要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實現能量的釋放,在含能材料中引入氟原子,可以使單位質量的含能材料釋放出更多能量;其次,氮氟鍵(N-F)能量高,是含能材料中最有效的高能化學鍵之一。因此,通過在含能材料中引入氟氮結構單元,發展氟氮高能材料,是下一代含能材料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有望突破傳統CHON類含能材料能量極限,實現“高效毀傷和遠程打擊”及戰略武器升級換代,對國家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針對氟氮高能材料的兩大應用方向:高能炸藥和高能固體推進劑,開展高效毀傷和固體動力用氟氮高能材料的分子設計與性能預測的理論研究,綜合運用氟化氮雜環、氟代硝胺、二氟氨基及偕二氟氨基、氟代偕二硝基、硝基、疊氮基、硝胺基等高能基團,以及噁二唑、四唑、呋咱、三嗪、四氮雜環辛烷、六氮雜異伍茲烷等含能分子骨架,突破氟氮高能材料的創制理論和方法,獲得具有潛在應用前景的氟氮高能材料。
參考資料:
http://www.fluorinelab.ac.cn/welcome.do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