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王蕭(山東大學),彭蒸(上??萍即髮W)
通訊作者:吳昊
第一單位:山東大學
研究背景
析氧反應(OER)是電解水制氫的關鍵步驟,但其緩慢動力學和高過電位限制了整體效率。非貴金屬催化劑(如NiFe基材料)成本低,但面臨穩定性差的問題。金屬有機框架(MOFs)因其結構可調和豐富活性位點,被視為理想OER預催化劑。然而,MOFs在OER過程中易發生不可逆重構,轉化為金屬羥基氧化物(MOOH),并且金屬離子易溶解造成活性位點損失。因此,如何通過配體設計實現MOFs催化劑在OER過程中的動態再生,并精準調控活性位點的電子狀態,成為解鎖MOFs催化潛力的關鍵挑戰。本研究通過配體錨定策略,開發出一種可再生的MOF基催化劑,為高效、穩定的OER催化劑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圖1. (a) Ni-CAT和α-FeOOH的重構過程示意圖;(b) α-FeOOH@Ni-CAT預催化劑的“可再生”過程示意圖
圖文解析
通過HRTEM和EDX表征,揭示了Ni-CAT、FeOOH@Ni-CAT及重構后材料的結構與元素分布變化。結果表明:α-FeOOH成功包覆在Ni-CAT表面,形成核殼結構;在OER過程中,孔道結構高度有序的Ni-CAT發生重構,Fe和O元素重新分布,形成均勻的活性位點,為高催化活性和穩定性提供了結構基礎。
圖2. (a) Ni-CAT的高分辨率透射電鏡(HRTEM)圖像和 (b)橫截面HRTEM圖像;(c) FeOOH@Ni-CAT和 (d) 重構后樣品的HRTEM圖像;(e) FeOOH@Ni-CAT和 (f) 重構后樣品的EDX元素線掃描
原位拉曼光譜表明FeOOH@Ni-CAT 在 OER 過程中轉變為γ-NiFeOOH,并在去除偏壓和溶解氧氣后恢復至α-相。XANES和EXAFS分析表明,重構后Ni的配位幾何發生變化,表明配體(HHTP)在穩定Ni位點中起關鍵作用。對于Fe物種,重構后其價態升高,且[FeO?]八面體的結構畸變增加,表明Fe在OER過程中可能參與電子轉移反應。重構后Ni和Fe的配位幾何發生變化,形成新的M-M配位殼層,配體(HHTP)在穩定活性位點中起關鍵作用。這些結果揭示了材料在OER過程中的動態重構機制與配體調控的電子結構優化。
圖3. (a) FeOOH@Ni-CAT的原位拉曼光譜;(b) Ni K-edge XANES光譜;(c) Ni K-edge EXAFS的傅里葉變換;(d) Fe K-edge XANES光譜;(e) Fe K-edge EXAFS的傅里葉變換;(f) FeOOH@Ni-CAT的小波變換分析;(g) HHTP@NiFeOOH的小波變換分析
該材料在10 mA cm-2下的過電位為180 mV,Tafel斜率為53 mV dec-1,優于多數NiFe基材料。在1 M KOH中連續運行384小時(16天),電位變化小于35 mV,展現出優異的穩定性。
圖4. (a) FeOOH@Ni-CAT、Ni-CAT和IrO?的線性掃描伏安曲線(LSV);(b) Tafel斜率;(c)與已報道的NiFe基電催化劑的過電位對比;(d)不同電流密度下的計時電位測試;(e)長時間穩定性測試(16天)
通過理論計算揭示了HHTP配體對OER活性的調控作用。配體通過d-π共軛優化了Fe位點對*OH和*O中間體的吸附能,降低了決速步(*OH→*O)的自由能壘。COHP分析表明,配體增強了M-O鍵的成鍵態占據,穩定了中間體的吸附結構。ELF結果表明,配體誘導的電子離域化加速了電荷轉移,提升了反應動力學。這些結果表明,配體調控在優化OER活性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圖5. (a) *OH吸附HHTP@NiFeOOH的結構模型;(b) NiFeOOH和HHTP@NiFeOOH的自由能圖;(c) *OH和(d) *O吸附的晶體軌道哈密頓布居(COHP)分析;(e) NiFeOOH和HHTP@NiFeOOH在*OH和*O吸附時的電子局域函數(ELF)圖
總結與展望
本研究通過配體錨定策略,成功開發出一種α-FeOOH包覆的Ni-六羥基三苯MOF復合材料(FeOOH@Ni-CAT),在OER中展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與可再生特性。該材料在OER過程中可動態重構為配體錨定的γ-NiFeOOH活性相,并在撤去偏壓后自發恢復為穩定的α相,實現“可再生”。配體調控顯著增強了氧中間體的吸附能,優化了活性位點的電子結構,使催化劑在10 mA cm-2電流密度下過電位低至180 mV,并能在1 M KOH中連續運行384小時無明顯衰減。這一工作揭示了MOFs在OER過程中的動態重構機制與配體調控作用,為深入理解MOFs的重構提供了參考。
吳昊教授簡介
吳昊,化學與化工學院-前沿化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高層次人才,山東大學“齊魯青年學者”,主要從事電催化與能源化學相關研究。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Adv. Mater.等期刊發表SCI論文50篇,被引4100余次(h因子:31)。2次獲評Nano Research年度“Top Paper”。授權專利3項。擔任ACS Fall 2023、2024分會主席,國際期刊《EcoEnergy》、《eScience》青年編委。
誠招能源化學方向博士后。請聯系:haowu2020@sdu.edu.cn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